战神李牧:不战则已,一战定乾坤!可惜落个“冤死”的下场_赵国_秦国_匈奴

你的位置:竞彩篮球app官方正版下载安卓 > 新闻动态 > 战神李牧:不战则已,一战定乾坤!可惜落个“冤死”的下场_赵国_秦国_匈奴
战神李牧:不战则已,一战定乾坤!可惜落个“冤死”的下场_赵国_秦国_匈奴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大将,与白起、王翦、廉颇并列为“战国四大名将”之一。李牧一生未尝败绩,他的事迹常被后人评价为:“李牧死,赵国亡。”《资治通鉴》中有一段记载,讲述了李牧如何在赵王赵偃的任命下,屡次保卫赵国边疆。

公元前244年(始皇帝三年),赵国王赵偃任命李牧为大将,指派他攻打燕国,夺取了武遂和方城等地。李牧担任赵国北部的边防将领,负责驻守代地和雁门,防范匈奴的入侵。李牧不仅有权任命官吏,还能直接将地方征收的赋税用于边防的军费,不需要上交中央。为了保障边防的安定,李牧每天宰牛为士兵提供食物,组织骑兵训练,修建烽火台,并派遣大量间谍侦察敌情。然而,李牧并没有主动出战,给士兵们下达了严格的命令:“如果匈奴来犯,就迅速收拾财物和畜产,撤入堡垒固守,严禁外出战斗,违者斩!”

这种做法连续几年,匈奴每次入侵时,都见到烽火预警,便会立刻撤退进入堡垒,不仅没有损失畜产和财物,连战斗都没有发生。匈奴逐渐认为李牧畏战胆怯,连赵国边防军的士兵们也开始觉得李牧缺乏勇气。赵王对此十分愤怒,责备李牧没有主动出战,最终决定撤换他。

展开剩余77%

新任命的将领上任后,屡次出战,却连续失败,边境损失惨重,百姓的生活遭到极大影响。赵王无奈,只得重新召回李牧。李牧却表示自己有病不愿再出征,赵王逼迫他重返旧职。李牧提出了条件:“若一定要用我,我将按原来的做法行事,如果您同意,我便接受任命。”赵王无奈同意了他的要求。

李牧回到边关后,依旧采取以往的策略,匈奴再次入侵,依旧没有爆发战斗,而是进入堡垒固守。这种局面持续了多年,匈奴再次认为赵国边防将领李牧懦弱不敢出战。而赵国的士兵们,虽然享受着赏赐,却没有战功,士气低落,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。

于是,李牧决定发动一次反击。他精心挑选了1300辆战车、13000匹战马、五万精兵以及十万弓箭手,准备展开一场彻底的战斗。李牧先让牧人放牧牛羊,漫山遍野,匈奴的小股部队前来试探,李牧故意做出“败退”的假象,诱使匈奴大军出动进行掠夺。匈奴单于听闻后,率领大军蜂拥而至。李牧此时设下奇阵,两翼包围,成功将匈奴大军击败,斩杀匈奴骑兵十余万。赵军乘胜追击,摧毁了匈奴的多个部落,迫使单于远遁,十余年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。

后人评价李牧的计策为“以一战定江山”。李牧深知,战斗的真正目的是平定局势,而非单纯的胜利。战争的意义在于通过一战奠定胜局,而不是无休止地战斗,消耗兵力和资源。李牧的策略,不在于战胜,而是避免不必要的战斗,最终取得平安和稳定。

李牧的“数年不战”,其实是一种智慧的等待。等待并不等同于不作为,恰恰是为了积蓄力量,等待最佳时机。一旦决定出战,便是雷霆一击,势如破竹。等待是对局势的深刻把握,而不是消极的怯懦。

李牧屡次带领赵军击败秦军,尤其在“肥之战”中,成功击溃了秦国的十万大军,令秦国名将桓齮败北。桓齮被打得无脸回国,只得改名换姓为“樊于期”,并一路逃亡至燕国。这也为后来的荆轲刺杀秦王埋下伏笔,荆轲曾将“樊于期”的头颅呈上秦王。

李牧因屡立战功,被赵王封为“武安君”。然而,随着秦国的入侵,局势逐渐恶化。公元前232年,秦国大军攻入赵国,连破多个边境重镇。赵王决定再次派遣李牧迎战,但秦国却因李牧的威名,主动撤兵。公元前229年,秦王嬴政派王翦进攻赵国,李牧依旧挺身而出。但就在关键时刻,秦国通过“反间计”收买了赵王迁的亲信郭开,散布谣言说李牧有谋反之心。

郭开在赵王耳边挑拨离间,指控李牧勾结秦军,欲图叛国。赵王迁信以为真,急令李牧回朝,并派人取代李牧的军权。李牧在被召回时,未按照命令行事,最终被赵国设计捉拿并斩首。从此,赵国失去了顶级的军事将领,秦军在王翦的指挥下势如破竹,赵国的灭亡指日可待。

李牧死后,秦军在王翦的带领下攻破邯郸,生擒赵王迁,赵国最后灭亡。公子嘉逃至代地,延续赵国的宗庙,史称“代王”。公元前222年,秦国彻底灭掉代国,俘虏了公子嘉,赵国彻底消失。

李牧之死,表面上是因为郭开的谗言和秦国的离间计,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更复杂。李牧的不屑赵王迁之位,支持公子嘉,以及赵王迁与公子嘉之间的权力斗争,最终导致李牧成为牺牲品。赵国的灭亡也因此加速,秦国的“离间计”再次取得了成功。

发布于:天津市